余进宝
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中央美院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上世纪末,有三位毕业生成为中央美院的老师(李振球、吕品昌、秦樸),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骨干(吕品田、方李莉、朱乐耕),成为“妈祖”像的创作者之一(蒋志强),成为美国好莱坞的高级设计师范新林……这让当代著名的雕塑家、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钱绍武先生颇为感慨,他把这一情况概括为“陶院现象”,并请大家来研究这一现象。这是陶院的光荣。校史编篡工作小组的老师希望我来诠释这一现象。我作为任美术系系主任长达十五年的老园丁是义不容辞的,由于文笔水平的局限,理解的肤浅,还望美术系的老师、校友指正、补充。
陶瓷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取得陶美术教育的成就和丰硕陶瓷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成果,积淀了几代人的理想。这是几代人怀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以团结的力量、敬业的精神、求实的作风、创新的陶瓷艺术追求筑就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响亮的校名。也是百年全院师生员工创业、发展、开拓的精神积淀。
几十年来,在这块不大的新厂校园里,一代一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园丁们,沿着前辈们开创的足迹,化青春年华为智慧的春雨,浇灌着陶瓷学院这块孕育着天下桃李的园地。
今天,当我们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更加怀念为创建景德镇陶瓷学院做出贡献的赵渊(原景德镇市委书记兼陶瓷学院院长)、张希禄(原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兼陶瓷学院党委书记)、朱炳煌、胡怀陵、王玉斌、贺福先生。文革后复校领导小组组长陈克光先生、楚予民、张凤行、王文选、颜惠崇、杨物华、曾祥通、林云万、陆文遂、江正锡、饶俊南、秦锡麟、周健儿、肖任贤、黄球古等老领导。系领导毕灶轰、吴锡祥、丁千、毛龙汲、张志汤、尹一鹏、钱龙钿、吴天保、李菊生、黄汉、方霞、黄焕义、张亚林、杨应慧等;胡献雅、万昊、段茂发、余翰青、蔡金台、梁任生、施于人、聂杏生、熊晓峰、崔祥燕、郭如意、石宇初等教授,陶瓷美术家、著名老艺人。以及长年为学院的发展辛勤工作的老职工等等;更加敬重以旺盛的创作精力和成就为学校赢得声誉的周国桢、周时图、黄美尧、李菊生先生;为陶瓷史论取得卓越成绩的欧阳世彬、葛圣岳、陈斌先生。更加留恋与我们同代的多专业的教学、创作设计、学术研究、后勤服务和学院发展,勤奋工作的每一位同志。这一串串让我们怀念、景仰、敬重的在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界和美术界闪光的名字,都是陶瓷学院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奠定了我系的学术地位、发展和丰富了教学思想,也是他们为年轻的一代铺垫未来的发展道路,搭起了走向新世纪的桥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他们为陶瓷艺术教育事业所做的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正因为我系有着这样一批德高望重、治学严谨、具有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前辈们,才使我们拥有今天能够承担起走向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的胆略和魄力,以及形成梯队的年轻一代。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思念奔赴国内外,走向天涯海角的校友们,他们在不同的国土、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岗位上的优异成绩,为母校赢得声誉。这里要提一下我系85级一位校友被分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现已接受国家科研项目,属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项目,引起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的注意,并派秘书同该校友联系,了解研究进程。是他们将我系的学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传播开来,并将其发扬光大,是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进取,在陶瓷艺术创作设计、创作研究等工作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母校树起业绩的丰碑。
陶瓷学院发展的百年,经历了创建、撤并、又创建、又撤销、再复校发展的阶段。在文革前美术系设有陶瓷雕塑和陶瓷设计两个专业,专业的创立不仅意味着现代陶瓷艺术教育和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的陶瓷美术教育,从此被以美化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为主体,提高人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新的陶瓷美术教育体制所取代。
我们的前辈们为开拓和振兴中国的陶瓷艺术事业和陶瓷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响应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号召,来到景德镇这所白手起家刚刚创办的陶瓷学院。他们当中有著名画家胡献雅、万昊先生;还聚集着一批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基础课教师如丁千、毛龙汲、施于人、周时图、宁璘、洪育庆、林福源、张羽、吴丽琼、陈海钊、刘镇南、黄美尧及史论教学骨干葛圣岳、刘新园、万国钦等先生。这些当时陶瓷美术教育高层次的师资力量,不仅为创建系和日后的陶瓷美术系形成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奠定了基础,也为我院陶瓷美术教育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特别强调重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量的专业课,传授景德镇传统的陶瓷装饰设计方法,以及每位老先生独特的陶瓷装饰技艺。为了加强陶瓷的整体设计概念,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师到学院附属工厂,向老师傅学习拉坯、施釉等多环节技艺。加强实践课教材建设,配备年轻教师协助老先生编写讲义,创作示范作品,做到了每类实践课有文字讲义、有彩色纸面效果图,丰富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这里还要提一下,由于加强了文字性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一本在全国有影响的《陶瓷彩绘》。连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要求讲解员人手一册,所有陶瓷专业的高等院校均作为不可缺少的教材。
“七五”和“八五”这十年是美术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修订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多门课的教学大纲的同时,我们在陶瓷创作设计基础课中引进了三大构成,即平面、立体、色彩构成。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和充实了其他各专业的课程,特别强调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线,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的教育方向,整顿了教学秩序。经过十年恢复和调整,我们总结形成了备课、示范作品、课堂讲授、作业练习、教研室会看、考试(分书面基础理论知识和卷面、实物)、教学总结、汇报展出八个教学环节、基本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陶瓷艺术创作设计教育体系。其中还重点提一下,在加强基础教育中,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如素描课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除课堂作业外,要求每位学生一周必须交70份速写作业。这在当时,效果非常明显,如在浙江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素描教学工作会议上,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学生蒋自强等几位同学的素描作业被会议选中出版。
“八五”期间,我们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了系的多项工作发展的步伐。特别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的专业计划,使我系的多项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保证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无论办学规模、教学秩序、教学水平、创作设计研究、国际交流、教师队伍建设、文明系建设、行政后勤服务、创收等在深化改革中均取得显著成绩。
八三年在北京由中央文化部、中央轻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上,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结合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和国家对有关学科的需要,不断调整、拓宽各院校的学科专业。狠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并确定教师和干部队伍的合理结构和机制,按照国家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教材正规化、系统化建设等问题。在这次会上,我被定为陶瓷专业组的组长,参加我组活动的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副院长庞董琹,陶瓷系系主任陈若菊、副主任张守智、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德威、博士生导师邓白;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乌密凤;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高永坚;四川美术学院罗明遥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务处长等专家。会议讨论的第一天上午,冷场了约半个小时,无人发言,我宣布休会,原因是相当一部分院校创办的陶瓷艺术专业,当时在全国没有影响,不好发言。针对这种情况,休会后我请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系主任陈若菊先生,下午同我分别在会上介绍各自的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创作等情况,刚介绍完,与会专家教授踊跃发言,顿时会上气氛非常活跃。
在讨论中,大家对我系在系风建设、教风建设、艺术教育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毕业设计、毕业考察(习惯称为西北行)、学位论文答辩,为全国陶瓷艺术教育,突破了一般传统的做法,作为基地办学,在充分发挥基地潜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带着设计图纸到全国多地去制作,增强了作品材料的多样性和作品风格的地方特色。毕业答辩邀请全国各兄弟院校的知名教授、专家参加,正如广州美院院长高永坚先生讲的,这在全国是一种开拓性而又非常有说服力的做法,大家应该肯定和借鉴。大家对我院系主任深入理工科清华、同济、华南理工学院建筑设计院调研很感兴趣,注意了理工科教学的长处,教学文件制订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符合教育规律。特别是画家不等于教育家的看法,形成一致认同。
八五年美术系是陶瓷学院各系第一个获得硕士点,有资格招收硕士研究生。系为了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织在读的本科学生利用星期天请外语教研室的老师补习外语,老师的酬金在系创收经费中开支。全系81级3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名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名;鲁迅美术学院一名;陶院一名)。这在全国艺术类应届本科生考研中,按人数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郑可先生,都有陶瓷美术系的学生被录为研究生。特别是北大著名教授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中,也有陶院的学生;德国海德堡大学有陶院美术系硕士生,被录取为公费博士研究生,并已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家留学基金受理委员会函件2009/2010年度DAAD博士生项目留学人员名单中都是清一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唯独景德镇陶瓷学院也被列入其中,这也证明了我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八五年期间美术系能在全国形成良好的影响,这里要特别强调,我系60级校友秦锡麟院长,在任陶瓷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期间,一方面他虚怀若谷聘贤于外;另一方面甘为人梯在院内千方百计地培养新人,在他的带领和实干下,通过不懈努力梳理了美术系的办学思想,坚守传承、开拓创新,构成美术系面向未来的新精神面貌和精神动力,健全和完善了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机制,形成特色的代表人物。“八五”期间系里的国际学术交流、出国考察蓬勃发展,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艺术学院建立了友好的校际关系。从国外聘请讲学的专家、教授、国际著名设计家和短期访问学者;安排临时来访讲座多类专家,完成出访、进修、考察团组很多次,其中包括出访欧洲陶艺中心;举办大型校际交流展、夏令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引进了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拓宽了国际间的专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渠道,有力地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这些足够证明秦院长是陶院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为陶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当代中国陶瓷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记》中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说法,教育是一种高深的层次的唯系力量,其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不是局限只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画匠”,而是通过教育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陶瓷艺术人才。几十年来陶院美术系为国家培养出多类人才(含本、专、研究生)为全国兄弟院校、国外有关地区、各地企事业单位培训在职多类陶瓷艺术设计人才,部分高层次科研单位创作、设计、研究人才。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布在文化艺术创作、出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或国外的艺术创作设计领域做出了显著的成就,为学院赢得了声誉。
先后完成和承担了国家许多装饰设计和绘画创作任务及重要活动的艺术设计。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更新、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品的创作设计和许多大型窑馆的室内外装饰艺术设计,特别是教育部赠送邵逸夫先生百岁礼品的创作实践,得到了邵逸夫先生和教育部领导的赞许。在继承传统和倡导创新方面,显示了我系的巨大潜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更值得重视的是多专业结合教学参与国内外和国际间多种艺术设计及创作竞赛获奖层次高、影响大。其中为全国六届美术作品展铜奖、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评比金奖、铜奖。以及多次全国陶瓷作品评比金奖、百花奖等;尤其是宜兴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我院美术系86级一校友获一金三银,并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作品一件,许江院长个人收藏作品一件的突出成绩。
这些以其深厚的基本功、高雅的装饰风格,特别的创新精神,显示出美术系师生整体的高水平,而广获赞誉,引人瞩目,充分说明陶瓷美术系在当代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的实力。
几十年来,我系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相对完善的陶瓷艺术创作设计教育体系,区别于纯美术院校和理工院校的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
在人们的记忆里,198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在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界的一次亮相,可谓是当年崭露头角的小苗,如今已成为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园地中的参天大树,这几十年值得梳理和回味。我坚信:在陶瓷学院党委正确领导下,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不断努力下,“陶院现象”这颗参天大树会越长越茂盛。
作者简介:余进宝(1940年-),江西都昌人,副教授,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