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春 颜惠崇 丁小华 李燕 黑格尔说过:“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一切合理的东西都必将成为现实。中国陶业学堂是在1919年成立还是在1910年诞生,那有某种偶然性,但中国陶业学堂的出现却有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必须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去找寻。 一、清末“新政”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创造了大环境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但随之而来的闭关政策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拒绝西方的影响,依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发展。是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首先是西方的传教士将近代西方教育带入了中国,统称教会学校。1860年洋务运动兴起,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启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进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急剧加深,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康有为、梁启超依靠年轻的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挽救中国。“百日维新”经过103天,虽以失败告终,但改良的浪潮不可遏制。1901年1月19日,慈禧太后不得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指令“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权,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请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内详悉条议以闻”,揭开了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的序幕。在各项新政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是其中力度较大的一个方面。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上谕:“著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了自隋代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废科举兴新学,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难得的新学高潮。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数量达5万多所,京师外在校生超过160万人。全国工业实业学堂:初等的47所,在校生2558人;中等的10所,在校生1141人,高等的7所,在校生1136人。新政时期,江西先后设立10所高等学堂,26所中学,11所初师。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为新学的发展扫除了重大的体制性障碍,中国陶业学堂就是兴办新学的热潮中的弄潮儿。 二、清末留学生教育的勃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准备了办学人才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留日高潮。据统计,从1896年至1901年到日本留学的不到200人,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年公布的《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宣布废科举兴新学之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据文献记载,1901年280名、1904年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其中江西省1901年1名、1902年1名、1903年12名、1904年24名、1905年34名、1906年181名。 其次是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支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2年分30年还清,本息总计达9亿多两,因事出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美国为什么会在1908年实行“退款兴学”呢?概括起来原因有二:一是针对美国十九世纪末以来排斥华工政策,中国掀起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在华利益受损;二是留日高潮引起美国朝野的注目,认为这将不利于美在华的长远利益。所以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提醒美国政府要培养认知上、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导,来控制中国的发展。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退款发展留美教育,并在中国建立清华学堂。据不完全统计,至1900年前往美国留学人数59名,1901年到1908年为281名,1908年后人数大幅度增加。 清末留学教育的勃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准备了办学领导和师资骨干。中国陶业学堂首任校长张浩,1901年留日,1906年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毕业回国。1927年-1931年校长邹俊章是留美硕士。章继南、邹如圭、舒信伟、汪璠、汤大伦、戴亮侪、张俊等均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他们不仅对国内情况有清醒的认知,而且对世界的形势有自己的判断,既有新思想又具国际视野。这种以国人为师资的模式,与湖南瓷业学堂以聘请日本师资模式截然不同,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洋瓷与国内不平等税收的夹击下拯救岌岌可危手工制瓷业,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提供了使命需求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国的瓷器从唐代以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入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西亚、中亚、欧美。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大体上到19世纪30-40年代完成。1868年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西方国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以机械制瓷代替手工制瓷。陈重民在《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中说:“英德两国全由机器制瓷,规模极大,且技术极巧妙,不但成本较廉,制品样亦多,至不可胜数。德国货品质坚实、价格低廉,最受欢迎;即英国货亦具有相当声誉。”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也说:“西国以机器制百物,一日可抵十人或数十人工作。”[1]“而中国制造,悉于手工,非拙朴耐用,未免费巨工大。”[2] 十九世纪末陶学进入英国实业学校,189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陶学院,1910年纽约州立陶业学校成立。德国、法国试验所及陶业学校很负盛名,陶业出版物颇众。“总言之,欧美工业发达诸国无不潜心陶学,有学校、有试验所,研究有得,必绘图列说,刊诸杂志。不独欧美为然,即日本陶业学术亦甚发达,东京高工陶科素负盛名,今已改为大学。窑业会社诸出版物,大有足钦者。”[3]文章还指出:“我国素已陶瓷著名于世界,至今仍固守旧法,口传心受不图改进,无所谓陶学也。窃以我国陶业之落后,不在技艺之不精,而在学术之未讲,故常有昔之所能者,今乃不能。昔之所得者,偶然侥幸耳。反之秘而不传,卒至于失传,更何谈于精进与人竞逐也哉。”④以上说明,洋瓷不仅机械装备先进、效率高,而且有科学研究、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支撑。此其一。 其二,凭借不平等条约中税收优惠条款,凡洋货进口,只在海关缴纳值百抽二点五的子口税,领三联报单,沿途呈验,无论远近概不重征,而华商运货出口,逢关纳税,遇卡抽厘,其所抽纳之款已较洋商所完子口税为多。关吏卡员除照章应纳税厘外,“恒交分外之需索”。1872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承诺中国商人贩卖洋货也享受子口税优惠。 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曾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致书湖广总督张之洞说:“士大夫习闻人言厘捐病民矣,时而相语,亦曰厘捐民也,而不差之病于厘捐者怨毒之深也。故尝以为过捐卡而不思叛其上者非人情,思人之酷于捐卡而非人之叛者非人理。”⑤张謇是有民望的上层人物,尚如此明确地表示人民怨恨捐卡之毒,以致“叛上”有理,可见捐卡之祸之烈。以景德镇为例,据报道“查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之名区,若由该处将瓷器运至上海,须完纳厘金十八道之多,且有种种苛税,横生阻碍,致吾国瓷业有每况愈下之势。”⑥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龙口华洋贸易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99页记载:“全国细瓷1907年出口一千五百五十二担,比1906年约少一半,乃为日本磁器搀夺,缘其价值较廉之故。”另据光绪朝《东华续录》卷四第110页记载:“景德镇瓷器售价值五百万金,近乃愈趋愈下,岁不及半。” 国人引以为荣、引以为傲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今日岌岌可危。制瓷业呼唤培养陶业人才,与西方抗衡,以拯救瓷业。 四、手工制瓷业中固守旧法、不图改进之保守势力急需冲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提供了现实需求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各地先后出现机器工厂时,中国的手工业者多群起反对,甚至有焚毁机器厂房的事件。例如辽宁营口出现过牛庄迫使蒸汽机制豆饼厂“无奈停工”,广东南海县新式缫丝厂被手工业者捣毁。试图以机械制瓷代替手工,以煤窑代替柴窑,“景德镇之制瓷者,已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噉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⑦也有购货之时,方言改良,则曰:“吾业是有年矣,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且这来客商,有向吾特制,而专索此种花样,货投其主,吾守吾规矩可也”⑧的记载。向焯还指出:“合观镇之组织,其弊在于能分而不能合,能散而不能聚,有劳力之利用而无资本之利用,以故不能积小体,为大体,由个体的竞争而协力的竞争。……若墨守旧时组织,役之于手工制度,则势力微弱,爝火荧之安能与洪炉争其烈焰耶。”⑨ 手工业者属于劳动人民,但在清末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联系,其保守落后一面亦明显。“苟欲兴工,必先兴学”⑩。为突破保守势力,需要培养尖兵,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正适应了改良的历史潮流。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的先辈们认为“惟有急图改弦更张,努力发展陶业学术及技能。”⑪ 早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上光绪皇帝《江西绅商请办小火轮瓷器及蚕桑学堂折》,首次向朝廷提出江西要办实业学堂。由张謇、瑞征等人发启,由冀、鄂、苏、皖、赣等五省协款40万元,但实际只筹到20万元,于1910年在景德镇成立江西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总经理康特璋在筹办瓷业公司时,呈请学部批准附设一所陶业学堂,名曰中国陶业学堂,学堂设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州瓷厂内(鄱阳县高门)。经官方批准,五省协办中国最早的陶瓷专门学校之一终于诞生了。其校训为“诚朴恕毅”,其办学宗旨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⑫ 注 释: [1]曹元煦.沪游杂记,卷二,第20页. [2]柯尔泰.救国十议·求自疆主人.皇朝经济文编,卷五,第19页. [3]邹俊章.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科学,卷十四.第1277页. [4]邹俊章.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科学,卷十四.第1278页. [5]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6]瓷业.农商公报,第29期选载,第26页. [7]黄炎培.考查日记,上篇,第37页. [8]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第七章,第37页 [9]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第七章,第33页 [10]张謇。请设工科大学公呈. [11]邹俊章.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J].科学,卷十四.第1278页. [12]邹如圭.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刊,第一期,第三页. 参考文献: [1]邹俊章.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科学,第十四卷,1929年. [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文局.1984年.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江思清,徐文.景德镇陶瓷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本文选自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2014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于保春,(1978年—),河北遵化人,现任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