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尔伟
如何把食堂办好,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食堂工作的生命线。我院近五年来食堂工作的实践表明,只有牢牢抓住改革这个总枢纽,食堂的一切工作都活了。饭菜品种由单调到多样化,服务态度由应付到餐馆化,食品经营由呆板到商品化,管理模式由僵化到科学化,不断地变被动为主动,呈现一派令人鼓舞的景象。今日的陶院食堂:琳琅满目,生机盎然,正在多样化、商品化、餐馆化、科学化的大道上腾飞。
联产计酬,建立多层次工种的承包责任制
我院1980年秋开始对食堂试行半企业化管理,在奖金分配上初步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并在个别工种上试行了定额计酬,开始拉开了劳动报酬的分配档次。当时尽管是粗线条的、小范围的联产计酬,但对搞活伙食工作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出现了花色品种增多,饭菜质量提高、服务态度改善、供应时间延长等可喜的势头。然而,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有的人说这是“金钱挂帅”,进行发难,使刚刚摸到一点门的新事物遭到挫折,不到一年又重新走了回头路。特别是1983年,还搞了一个与营业额脱钩、大幅度增加炊事员个人报酬的所谓“承包”工资,以致出现了新的更大程度的“大锅饭”,使食堂工作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成为当时学院管理上的一个辣手的难题。1984年初,新的党委根据中办发(84)2号文件精神,及时派出了工作组,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又迅速恢复和逐步健全了联产计酬为核心的责任制,把食品经营额和劳动报酬紧密挂钩,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用经济手段管理食堂,使全院的伙食工作面貌迅速改观。点心由过去每天早晨供应一两种增加到全天供应十多种,吃油条、包子难的问题已经彻底改变;菜的花样由过去的五六种增加到十四、五种;吃好菜难的现象不存在了。由于管理工作的改善,饭菜糕点由质次价高到物美价廉,受到了院内外的普遍称赞。各食堂还增开夜市,出售生食,方便群众。
由于建立了以联产计酬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工种承包责任制,迅速扭转了我院伙食工作的局面。各级都抓一个营业额(即工作量),生管科对学院,按营业额的百分之二十进行财务包干;生管科对食堂按营业额的百分之八发劳动报酬。原工资、奖金、加班和早晚班费全部取消,实行真正的完全的按劳计酬。对一些可以定额到人的工种,则全部承包到人。如售饭菜票,取消固定工资,完全按发售数计酬,两个人竞争卖,促使他们改善售票作风,全天卖,上门卖,到现场卖,彻底改变了过去买饭菜票难的问题,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其它做饭、炸油条、包包子等,都采取类似的办法,彻底打掉“大锅饭”和“铁饭碗”。从而实行多劳多得,使我院食堂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每个炊事员完成的工作量,已经超过国家规定指标的一倍。
第一、开展竞争,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
多食堂竞争,是和联产计酬相辅相成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改革伙食工作的决定性环节。食堂的饭菜糕点同样具有商品经济的意义。当然,它不同于社会的一般商品,不纳税,无利润,是集体福利事业。但在经营方式上,只有把它搞成商品化,有竞争,买卖自由,使用膳者有挑选、比较的余地,这样才能把食堂搞活。1980年下学期,我院三所食堂相互竞争,打破过去教工和学生的界线,各食堂饭菜票互相通用,当时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由于某些人受旧的经济理论和老模式的束缚,思想禁锢,认为食堂搞商品化竞争不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担心这样搞下去会离经叛道。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1982年初,将食堂合三为一,实行独家经营,以致造成当时的垄断局面。那两年,食堂的饭菜品种单调,质次价高,官商作风,有时晚来一点就吃不到饭,不少同学经常到校外的小餐馆去用餐,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1984年春,在新班子的领导下,坚持抓竞争,搞联产计酬,不到一、两个月就打开了全院伙食工作的新局面,食堂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受到了师生员工的热情赞扬。
我院几年来食堂工作马鞍形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竞争才有生机,垄断决无出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的鼓舞下,我院将从1985年春开始,将食堂一分为三,全天营业,日夜开窗,各显神通,逐步向集市化的目标前进。
第二、由用餐者求买到炊事员求卖,来一个根本的转折
排长队,买饭难,限时供应,过时不卖,是食堂管理上的又一个老大难。如何突破这种局面,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克服食堂的官商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方便群众,保障供给,由供给型转为选择型,努力向餐馆化、集市化的方向发展,是改革食堂经营作风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由于“大锅饭”和“铁饭碗”的弊端,多少年来都是用膳者求买,哪有炊事员求卖?“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去早开晚关几分钟窗口都很难办到;有时延长一点卖饭时间或者要求增开几个窗口,不是伸手要钱就是顶着不干。为了这些问题,经常使领导者头痛,用膳者苦恼,致酿成同学与炊事员之间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1984年10月,在整党的推动下,我院将第二食堂的职工工资全部浮动,完全按营业额的多少付给劳动报酬,并打破垄断,开展竞争,分开核算,各显其能;从而促使这个食堂的窗口全部打开,随到随卖,全日供应。只要有顾客,他们就热情相迎;过去加点任务就叫苦,如今生意愈多愈好,愈兴隆愈欢喜;那种对待顾客爱理不理的冷漠态度,迅速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一个由求买到求卖的转折,正在伙食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全面兴起。这是改革的火车头所牵引出的丰硕成果,同学们拍手叫好。院团委和院学生会,还买了糖果和毛巾,对炊事员进行慰问和鼓励,互相之间座谈联欢,互致感谢,情绪上由对立到融洽,互相尊重,互相勉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热烈的气氛。
第四、打破旧的模式,实行科学管理。
随着联产计酬和多食堂竞争的新形势出现,必须相应改变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老模式和一些陈规陋习,以逐步实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首先,在食堂的规模上,要由垄断式改为自由式,不能越大越好。过去我院食堂曾经独家经营,三十多名炊事员在一起干活,窝工浪费,很难管理,弊端很多。现在一分为三,炊事员自由“组阁”,大的十个人,小的四、五个人,灵活机动,团结合作,战斗力强,工效成倍提高,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其次,在分工上要强调一专多能,一业为主,混合经营,不能搞机械的专业分工。过去炒菜的不切菜,切菜的不洗菜,白案不管红案,菜锅不管饭锅,各搞一行,呆板被动,严重束缚了大家的手脚。在食堂经营上,又分什么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小吃部,造成师生分家,生熟分营,搞面食的不能卖饭菜等等。这种军营式的管理,貌似科学,实际上对搞活食堂是个极大的障碍。如今的陶院食堂,不仅打破了经营界限,还打破了工种界线,如烧锅炉的兼搞蒸饭,炒菜的也切菜洗菜,红白案之间相互帮助等,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管理工作别开生面,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了以正式工为主体,集体工和临时工三结合的办法,临时增人,闲时减人,灵活机动,调节自如,这不仅节约了经费开支,还掌握了用工的主动权,对“铁饭碗”也是一个有效的冲击。同时,还采用了正式工和帮厨工相结合的制度。如各食堂提高工效以后,大量减人,产生了站窗口人员不足的新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餐开饭时,请人临时站窗口,从而克服了窗外排长队的困难。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炊事员素质。
本文选自高校后勤 1985年第一期
编者按:1985年11月我校食堂受到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表彰,被命名为“全国高校先进食堂”,其成效至今仍为当时师生称道。胡尔伟时任总务处副处长,本文是当时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