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官方微信
  • 首页
  • 学校沿革
  • 学校标识
  • 发展历程
  • 校史杂忆
  • 视频陶大
  • 历史剪影
  • 陶大校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杂忆 > 正文
搜索
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汪璠的陶瓷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郑乃章

1引言

汪璠(字:筱禅,1905-1990年),江西乐平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1925年东渡日本求学,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学习窑业和进行陶瓷研究。1930年带着振奋祖国陶瓷工业的愿望,学成回国。回国后,便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陶瓷生涯。研究汪璠的陶瓷科学成就及其影响,对于深入探讨中国陶瓷技术传统向科学转变历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图1 汪璠和夫人方青(1948年)


2汪璠的主要学术成果


2.1主要学术论文与报告


1934年由张浩(字:犀侯)推荐,汪璠到南京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1],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离开。在南京工作期间,他怀揣科学救国和重振中国陶瓷的雄心,潜心进行科学研究,且积极参与许多的科学社会活动[2]。此间,他的科学研究文章发表在《工业中心》上,这是中央工业试验所的学报,每月一期,一年出一卷。在1934年4月至1936年2月期间的学报上,刊登了他的五篇文章。


2.1.1关于电瓷的研究

《本所试制电瓷之经过》[3]发表于《工业中心》1934年第三卷1-11期中的第八期。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电器用瓷之概况、电瓷之原料及其试验、电瓷坯质之必要性质与次要性质、釉之条件及其性质和本所制造电瓷之手续。




图2 《本所试制电瓷之经过》截图


从这篇论文可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电器用瓷状况为:电器用瓷事业日渐发达,用途相当广泛,每年洋瓷进口的花销非常之多,电瓷占重要之位,所以发展国内电瓷事业极为重要。他根据当时的条件以及在国外所学的先进技术设计了,一套制备电瓷的试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开始试制电用瓷器,并且将先进的化学方法应用在试制过程中,开创了我国电瓷制造的先河。


2.1.2关于化学瓷的研究

《化学用瓷器瓷坯之初步试验》[4]发表于《工业中心》1935年第四卷第二期。全文分化学用瓷之必要条件、化学用瓷器之成分及其种类、化学用瓷在制造上与陶器灶器之差异和化学用瓷瓷坯之试验四个部分。


图3 《化学用瓷器瓷坯之初步试验》截图


化学用瓷很早以前由德国研制成功,30年代随着化学工业的进展,国内也积极研究且有制品出现,但品质尚不理想,先生便略加试验,秉之前方针,探取适当步骤,以求制备性能优良的化学用瓷器。化学用瓷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首先是能耐热之急变及低度之膨胀率,其次是对于化学药品之抵抗性强,最后釉药遇高热不至于复熔。

《化学用瓷器之研究》[5]是1935年8月13日先生受邀在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演讲稿,此后发表在《广播周报》1935年第51期。



图4演讲《化学用瓷器之研究》截图


化学用瓷在科学上有特殊地位,因其需要,随工业发达而激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瓷器也有复兴之象,但国内所用的化学用瓷器,完全是进口货,德国货最多,其次是日本货。仅此一项,每年损失达数百万元。而且一旦受制于人,来源断绝,对于化学工业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他根据在国外所学的先进知识,用化学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试验,总结出最佳的化学用瓷配方,试制出的化学用瓷经试验测定耐急冷、急热且耐酸碱,品质实属优良。用极具创新性的方法成功地试制了化学用瓷,这在当时轰动全国,解决了我国当时化学用瓷完全进口的问题。当时最具权威的新闻机构——中央广播电台邀请演讲化学用瓷,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全国听众讲解了化学用瓷的用途、特性、研制难点、与国民经济关系等。这是一次早期的科学普及演讲。


2.1.3关于原料和坯釉的研究

《窑业原料及瓷器坯釉之试验》[6]发表于《工业中心》1935年第四卷第1-12期,全文主要分原料之试验和瓷器坯釉之试验两个部分。




图5《窑业原料及瓷器坯釉之试验》截图


窑业范围广泛、制品种类繁多,原料为土石类,国内无处不有,所以窑业在化学工业中,实为纯粹的国产工业。但原料的优劣、坯釉的精粗是关系制品的关键。他在窑业方面以研究工业用瓷为目的,做了有关原料和坯釉的试验。原料的试验分为化学分析与物理分析两种。参考美国材料试验学会的标准、梅勒氏无机分析法及自定的标准方法为依据,制造瓷器中坯釉的配合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各地手工业制瓷场所对于配合问题都是全凭经验解决的。但如果在工业制瓷中想得到满意解决,就一定要以学理和经验参考来施行。坯质配合和釉药配合都分别进行了四次,且每次都有多组配方,根据每组不同的试验结果循序渐进找到不同等级的原料及坯釉的配合。这一试验结合我国当时窑业便于发展以及要用科学技术解决当时生产问题的国情,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得出了制瓷的优等原料,以及优等的坯釉配合方案。

2.1.4关于颜色釉的研究

《瓷器颜色釉试验报告》[7]发表于《工业中心》1936年第五卷1-12期中的第二期,全文包括引言、彩饰之方法及着色剂、瓷器颜色釉之调制、试验之经过、结论几个方面。

图6 《瓷器颜色釉试验报告》截图






鉴于颜色釉在瓷业上非常重要,着手做了颜色釉试验,采用六种着色剂混入基础釉中,分别用氧化焰及还原焰烧成,探求呈色变化,作为研究特殊颜色釉的基础。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其结果的颜色釉配料、烧成性能的稳定、表征了颜色;其研究方法成为后人进行颜色釉研究的模版。


2.2译著《陶瓷工业》


汪璠治学严谨,培养人才之际勤于著述,早在1936年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主任近藤清治博士的《陶瓷工业》[8]一书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陶瓷译著。

《陶瓷工业》全书有二十章,分别为:陶瓷器之分类、坯原料、坯原料之粉碎及精制、坯土之调制、成形、修坯、干燥、釉、化妆土、烧成、装饰、长石瓷器——坯、长石瓷器——釉、长石瓷器——烧成及彩饰、软质瓷器、缸器、粗陶器、精陶器、瓦器、特殊陶瓷器。此书对瓷器的分类、坯釉的元素组成、成型、烧成、装饰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研究。汪璠在中央工业试验所所进行的有关电瓷、化学用瓷以及颜色釉研究的理论依据大都来源于此书。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工艺的译著,它将世界先进的制瓷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到我国,对我国陶瓷由传统生产转向科学技术生产转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版的《陶瓷工艺学》[9-11]教材也或多或少地以此书做为基础进行编写的,可见翻译这本《陶瓷工业》的意义相当重大。


2.3教材《陶瓷釉彩》




IMG_0590.JPG

图7《陶瓷釉彩》封面





图8《陶瓷釉彩》序


《陶瓷釉彩》[12]一书是汪璠在江西陶业专科学校任课时编写的课程教材,在序言中写到“学习陶瓷釉彩的主要目的,是理解釉彩的内容,制造原理,研究方法极其结果。我们必须重复实验,触类旁通,掌握理论知识,来解决我国陶瓷釉彩上许多实际问题。”

《陶瓷釉彩》一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釉彩的内容、制造原理、研究方法。《陶瓷釉彩》作为我国第一部自编陶瓷高等教育的教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此门课程,对于陶瓷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书中第四章中介绍了熔块釉的配合计算,熔块釉在制备时要将某些特殊原料先熔制成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无毒的硅酸盐熔块,在配合上与生料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将熔块釉的计算详细介绍。二十余年后,曾为汪璠先生助教的杜海清,在此油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编著出版了《陶瓷釉彩》[13]。可见此教材对日后的陶瓷产业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汪璠的上述论著中具有明确的试验研究目的性,试验安排的周密计划性;试验研究方法严密,学风严谨,博采众长;其试验独具创造性,对后世极具影响;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当时极其新颖,具有创造性,开创了国内陶瓷釉彩、电瓷和化学用瓷的研究先河。

3.汪璠的陶瓷科学渊源及其影响

3.1汪璠的陶瓷科学研究渊源

以上列举了汪璠在上世纪30-50年代陶瓷科学成就后,难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此前回国的留日学者有张浩、邹如圭、舒新伟等,留美学者有周仁、邹俊章等,为什么唯独汪璠可以在回国四年后就有如此众多的陶瓷科学成果显现?分析他们的学习背景、研究基础和研究平台,或许可以解答这一疑问。

3.1.1留日学者中学习背景最深之一

从有关史料[14]可知汪璠留日及其后的主要经历:

1926年2月考入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当年更名为东京工业大学),攻读窑业,补上官费名额。

1930年3月,东京工业大学毕业。

1930年12月,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研修结束,随后回到江西。

1931年2月,赴江西波阳县,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

1934年1月,赴江苏南京市,在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室任技士。

且在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仅有汪璠一人是在毕业后有窑业研修经历,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

3.1.2.学长前辈工作的基础

汪璠回国后,在留日学长张浩、邹如圭等引领下,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1929年该校校长邹俊章(留美学者)与周仁领导下的中央陶瓷试验场建立了联系[2];同时,江西瓷业公司下的江西陶业试验所张浩、邹如圭、舒信伟等已试验制作电瓷和化学用瓷,并请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通令各学校采用;1934年以后这些瓷器有了相当发展[15]。可见,汪璠是带着张浩等学长的初步研究成果,来到中央陶瓷试验场,充分利用这个当时陶瓷科学研究的最高平台,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可能在短期内得出这一系列研究成果。

3.2汪璠的陶瓷科学成就的影响

上世纪30-50年代,汪璠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引用到陶瓷产业中来,不仅在日用陶瓷上解决了重要问题,特别是开创了电瓷和化学用瓷的先河,解决了我国的当务之急,并使我国向陶瓷工业强国迈了一大步。

对于景德镇而言,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杰出的陶瓷产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但是到了近代,逐步完善的景德镇陶瓷生产行帮制度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业前进的障碍。对于景德镇的瓷业工人而言,他们不愿意改变原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模式,担心任何改变会丢掉饭碗。因此,成为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任何改变的可怕阻碍。辛亥革命后,我国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留学回来,本着建设国家的目的,将科学技术引入到陶瓷业中,这样使陶瓷生产速度加快,产量、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通过改进窑炉,还大大节约了木柴的使用。他回国后继承了前辈的改革的优点,分析当时的局势,采用先进的知识,将中国陶瓷传统技术向科学技术的转变推进了一大步[16]。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时,对电瓷和化学用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也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电瓷和化学用瓷,改变了我国当时电瓷和化学用瓷全部进口的现状,解决了当务之急。1938年汪璠在萍乡开创瓷厂时,在厂里实施技术改革,将在日本学来的先进知识用到陶瓷生产中,通过各种试验改进白釉,配置颜色釉,筑造小型煤窑,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通过之前对电瓷的研究,已将电瓷批量生产,而且采用机械辘轳进行电瓷生产,提高了产量,并降低了成本,产品都应用到军事、交通等重要部门;最重要的是厂里的员工都特别接受这种先进的技术。1944年萍乡沦陷,萍乡瓷厂应变停工。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投资在九江光大瓷业公司,继续生产电瓷和化学用瓷。

汪璠自1944年任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长以来,便立志将该校升格为陶业专科学校,经过不断努力,借助向英国女王制作礼品瓷的机会,大力宣传创办陶业专科学校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向江西省政府教育厅提出申请,终于得到批准,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于1948年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级陶瓷技术人才,毕业生工作在全国的各陶瓷产地,将先进的陶瓷技术带到了每个角落并得以实施,推动了全国陶瓷业的发展。




4.结语



汪璠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陶瓷事业,为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对电瓷、化学用瓷、颜色釉做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并且开创了电瓷和化学用瓷的国人产业化先河,改变了当时国内全部进口电瓷和化学用瓷的现状,推动了陶瓷工业的进步。其翻译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主任近藤清治博士的《陶瓷工业》,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工艺的译著,它将世界先进的制瓷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到我国,对我国陶瓷由传统生产转向科学技术生产转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先生促成的全国第一所陶瓷高等院校——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级陶瓷技术人才,陶校的学生工作在全国的各陶瓷产地,将先进的陶瓷技术带到了每个角落并得以实施,推动了全国陶瓷业的发展。汪璠在中国陶瓷技术向科学技术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陶瓷界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可谓是“近代陶瓷工业先驱”和“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张骏. 中国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张浩先生创办陶业学校之经过概述【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5(1):53-56.


[2]郑康妮. 中央陶瓷试验场与《中央陶瓷实验场工作报告》初步研究【J】.中国陶瓷.2012(3):74-78.


[3]汪璠. 本所试制电瓷之经过【J】.工业中心.1934(11) :243-246.


[4]汪璠. 化学用瓷器瓷坯之初步试验【J】.工业中心.1935(2) :75-78.


[5]汪璠. 化学用瓷器之研究.广播周报【J】.1935(51) :39-42.


[6]汪璠. 窑业原料及瓷器坯釉之试验【J】.工业中心.1935(12):57-63.


[7]汪璠. 瓷器颜色釉试验报告【J】.工业中心.1936(12):76-84.


[8]近藤清治著.汪璠译.陶瓷工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9]北京轻工业学院.陶瓷工艺学【M】.北京:北京轻工业学院.1959.


[10]华南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陶瓷工艺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1]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陶瓷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1.


[12]汪璠.陶瓷釉彩【M】.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内部教材油印版).1952.


[13]杜海清.陶瓷釉彩【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


[14]汪璠.东渡日本学窑业.乐平文史资料第八辑【M】.1993(12):33-34.


[15]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9:313.


[16]马志伟,杨敏,郑乃章.1949年至1966年景德镇陶瓷科技文献利用研究【J】.中国陶瓷.2008(2):38-39.



本文选自陶瓷学报 2012,02





作者简介:郑乃章(1956年-),江西临川人,教授,2005年-2014年任图书馆馆长。



下一篇:承制“国府定瓷”


景德镇陶瓷大学网上校史馆 ©版权所有 2016-2020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大学档案馆
电话:0798-8499853  传真:0798-8491837
E-mail:ty_da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