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保本科教育经费投入
这一时期学校逐步加强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2005年四项教学经费(即本科生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总投入为1178万元,2013年增加至1998万元;其中2006年投入用于专业建设的经费为40万元,2013年增加至88万元。根据学校计划财务处提供的2009-2013年的教学经费投入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21.2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777.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476.7元,本科实验教学经费支出比2009年增加了97.3万元,生均本科实验教学经费比2009年增加了66.3元(详见表8-1)。
表8-1 2009-2013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份 |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万元) |
生均本科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经费 (元) |
本科实验教学经费支出(万元) |
生均本科实验教学经费支出(元)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2009 |
898.7 |
875.3 |
72.6 |
70.7 |
66.8 |
2010 |
1181.3 |
1043.8 |
97.6 |
86.3 |
56.8 |
2011 |
1393.3 |
1169.6 |
123.8 |
103.9 |
56.8 |
2012 |
2347.9 |
1925.4 |
273.4 |
224.2 |
487.7 |
2013 |
1676.4 |
1352.0 |
169.9 |
137 |
88 |
二、加强本科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首先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遵循“适应市场、服务行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科学性、增强适应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专业建设支撑优势学科和支撑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围绕三大学科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校依据《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重新整合后报国家教育部,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从2005年至2013年,新增了材料物理、美术学、动画、日语、市场营销、应用物理学、包装工程、绘画、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古学、广告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16个本科专业。截止2013年底,学校本科专业达到38个,形成了工 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 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附表2. 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2007年学校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管理条例》,课程建设从原来的校级、省级、国家级扩展为院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层次。截止2013年底,已建成省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校重点建设课程180门,其中2006年12月,学校无机材料测试技术、政治经济学、财务会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数学系列课程、物理实验、计算机文化基础、陶艺技法、传热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11门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2008年6月《无机材料测试技术》和《陶瓷造型》两门课程已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走进陶瓷艺术殿堂---陶瓷艺术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周凤麟老师讲授的《微积分的几何应用之旋转体的体积》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在上述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下,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最新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完善了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4个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截止到2013年,学校共开设了课程1544门,其中选修课306门。通过此次课程体系的调整,加快了学生跨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的进程,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更大空间;在厘清课程内在逻辑关系的同时,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分配学时学分比例,使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计能够更加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学科门类的选修课学分及比例见表8-2)
表8-2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统计表
学科门类 |
选修课学分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理 学 |
36 |
18.0% |
工 学 |
40.5 |
20.3% |
管理学 |
48 |
24.0% |
艺术学 |
39 |
18.0% |
文 学 |
36.5 |
18.3% |
教育学 |
45 |
22.5% |
法学 |
36 |
18.0% |
经济学 |
39 |
19.5% |
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严格按照《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材选用评估管理制度》,积极鼓励教师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国家及省(部)获奖教材和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学校还积极参与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其中学校编写的9种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教材规划。2009-2013年共出版教材51种,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5种,省部级规划教材1种,《无机材料测试技术》获得江西省首个国家精品教材。五年来,出版的教材获得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其中胡国林等编写的《现代陶瓷教科丛书》(共9册)和洪志华主编的《现代大学体育教程》(修订版)获江西省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奖评选活动一等奖;詹嘉主编的《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张文兵主编的《陶瓷新彩技法》获江西省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奖评选二等奖。8种教材参加“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评选。2012年,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十二五”时期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出了一批新教材。
三、构建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为培养具有新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不断的围绕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与实践教学要求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和科学研究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构建了纵向覆盖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3个层次,横向跨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学科竞赛3个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实训、设计、科学研究、工程训练等五个子系统共十五个实践模块构成(详下图8.5)。

|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方面,学校鼓励二级分院独立设置实验,加强工艺操作实践,强化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程训练相关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为此,学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条例,完善了以院(部)为主、院(部)、教研室、指导教师的四级监控体系,规范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严把选题质量关,使选题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创新性。2012届选题中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实际题目达81.6%,评选出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76篇。
建立“项目拉动”的运作机制,整合各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设置国家、省、校3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加强项目发布、申报、检查、验收等过程管理,以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达到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目的,各学科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表8-3)
表8-3 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统计表
学科门类 |
实践课程(平均)学分 |
实践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理 学 |
61.125 |
30.56% |
工 学 |
65.25 |
32.63% |
管理学 |
48.25 |
24.13% |
艺术学 |
92.5 |
42.0% |
文 学 |
49.5 |
24.75% |
教育学 |
88.0 |
44.0% |
法学 |
52.125 |
26.06% |
经济学 |
48.5 |
24.25% |
在实践教学平台方面,学校于2007年制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并积极组织参加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经江西省教育厅评审,电类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此,学校先后有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电类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此同时,对各教学院(系)的实验室进行了重新规划,先后建立了材料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电类基础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工商管理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等14个实验教学中心。此外,学校还不断加强与陶瓷行业的良性互动,构筑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打造了四个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落实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基础条件,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主动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布局,与欧神诺、环球、箭牌、新中原、斯米克等30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约校外实践基地89个。建成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设了无机膜、高技术陶瓷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基础物理实验、电类基础实验、化学实验、材料工程实验以及陶瓷艺术实验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实验中心14个,形成了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重点专业领域——实验示范中心——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理念加强本科教学建设,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学校先后制定实施了《教学质量年工作方案》,修订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盲审抽检办法》等十多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了切实有效的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并将2007年定为教学质量年,积极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如根据国家级教改项目《地方性工科院校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面向行业的艺与工结合的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容要求,学校分别举办系列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专题研讨培训会,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按照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性要求,全面修订2007级各专业培养计划;加大双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的开课专业数及修读率,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适应能力等专题活动。
根据学校的特色和育人特点,学校不断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初步建立起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毕业资格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籍、学历和学士学位管理;进一步规范考查课程、实践课程、考试课程及平时成绩管理工作;继续做好《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物理实验》《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的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改革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学生中实施“教学互动工程”;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评审机制等。
至2012年底,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完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1项,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名;获得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5个,省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14项。在人才质量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梁超、刘世平、马莎、刘志勇等学生设计的作品《Portable Cup》,获得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 颁发的Reddot design award(红点奖),指导教师王爱红。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大赛中,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6项,省级奖三百余项。芦森林、韦柳能、林则钦等3人,先后获得2009、2011、2013年由团中央全国学联颁发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等。研究生培养上同样取得不菲的成绩,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成为全省第一批创新基地。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居于全省高校前列。


|
portable cup获得红点设计奖颁奖现场 |
五、优化师资队伍
围绕“十一五”人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力度。这一时期学校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切入点,以领军人才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教师学缘结构的优化和积极打造以井冈学者、省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方面。此外,学校还积极围绕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科研人员学位津贴标准和考核办法》,制订和修订了《关于教职工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暂行规定》等师资人才队伍激励制度。
学校师资队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到“十二五”前期成效已经凸显。如学校共引进教师165名,培养博士30名、硕士161名,教职工总数由908人增加到1049人,专任教师由489人增加到633人,专任教师硕博比由33.7%提高到75.4%,博士比由3.9%提高到14.2%。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30人次,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每年100余人次。重点打造了陶瓷材料与工程、陶瓷艺术与设计等29个科研创新团队,其中3个成为省级创新团队。80多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与省级百千万工程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及以上称号。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呈现出逐年提升的态势。“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保持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态势。2011年专任教师中的硕博比达到80.4%,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博士比达19.2%;2012年专任教师硕博比达85.3 %,比2011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博士比达20.9%;2013年专任教师硕博比达88.1%,比2012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博士比达21.6%。截至2013年,专任教师784人,外聘教师186人,专任教师硕博比达88.1%,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43.8%。其中专任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27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突出贡献人才1人;省特聘“井冈学者”2人;省“赣鄱英才”16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2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2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4人;省级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3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3人;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7人。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8-4图表所示。
表8-4 2011-2013年专任教师数一览表
年份 |
专任教师总数(人) |
比上年新增专任教师数(人) |
外聘教师数(人) |
折合数(人) |
生师比 |
2011 |
778 |
-- |
173 |
865 |
16.01 |
2012 |
773 |
-5 |
109 |
828 |
16.93 |
2013 |
784 |
11 |
186 |
877 |
16 |
注:从表8-10中可以看出,生师比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6水平,符合由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综合、师范、民族院校“生师比18”这一核心指标。
表8-5 2011-2013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一览表
年度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55岁 |
56岁及以上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2011 |
407 |
52.3 |
227 |
29.2 |
123 |
15.8 |
21 |
2.7 |
2012 |
385 |
49.81 |
241 |
31.18 |
129 |
16.69 |
18 |
2.3 |
2013 |
393 |
50.1 |
244 |
31.1 |
129 |
16.5 |
18 |
2.3 |
注:从表8-11来看,教师日趋年轻化,95%的教师年龄都在56岁以下。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引进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年轻化。
表8-6 2011-2013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一览表
年度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以下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2011 |
132 |
17 |
217 |
27.9 |
339 |
43.6 |
90 |
11.6 |
2012 |
130 |
16.82 |
211 |
27.3 |
328 |
42.43 |
104 |
13.45 |
2013 |
130 |
16.6 |
213 |
27.2 |
342 |
43.6 |
99 |
12.6 |
注:从表8-12来看,中级(讲师)职称教师与副高级(副教授)职称教师比重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3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近年来均超过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的指标。
表8-7 2011-2013年专任教师学缘结构一览表
年度 |
本校毕业教师 |
非本校毕业教师 |
人数(人) |
比例% |
人数(人) |
比例% |
2011 |
180 |
23.14 |
598 |
76.86 |
2012 |
183 |
23.67 |
590 |
76.33 |
2013 |
206 |
26.28 |
578 |
73.72 |
注:从表8-7来看,近五年来非本校毕业教师人数一直保持在70%以上。
六、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为了全面总结2005年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学校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名校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观念,凝练特色,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部署今后几年教育教学工作,也为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与理念上奠定基础,学校于2009年12月召开了以“总结经验、质量立校、强化特色,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主题的第五次教学工作大学会。

|
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 |
大会首先回顾了学校2005年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如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示范中心”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在经验方面主要有六点:一是学校党委和行政要一以贯之的重视教学工作;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贯彻落实评估的二十字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三是增强人才培养特色,必须立足顶层设计;四是提升办学水平,必须正确处理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走内涵发展之路。五是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六是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必须建设一支以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师资队伍等。但同时学校也客观的剖析了自身不足之处,如“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办学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教风学风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大会在对2005年以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后,结合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学校未来3-5年教学工作的主要思路:第一,以特色求发展,凝练特色上水平。强化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完善部分尚有薄弱环节专业的建设,对于优势特色专业实施精英教育。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特色人才培养教育。第二,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主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在研国家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功用,积极实施对高水平国家级教学项目的成果进行重奖的奖励制度,以期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教学名师等方面的新突破,从而带动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全方位的深入。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支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和科学带头人,同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第四,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推出系列新的更加符合学校特色的教学制度,努力建立比较完善、比较先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五,继续紧抓教风与学风,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以形成优良的校风。根据以上思路,制定了今后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如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教学工作;根植行业,服务地方,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组织,注重实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发挥优势,分类管理,凸显学校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特色;立足长远,优化配置,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引导,从严执教,形成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求真务实,提升内涵等。
在上述工作思路与具体措施的指导和保障下,在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学校顺利完成国家教改项目“教育部理工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工作的同时,又独立承担了国家教改项目:“地方工科院校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对2007版本科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和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了各专业教学计划,重点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符合我国陶瓷行业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这一时期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如2006-2008年,学校共有132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校级立项,73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其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围绕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其中,“面向行业的艺与工结合的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09-2013年,学校则共有247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校级立项,106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立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项。(见图表8-8)从表8-8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校级教改立项课题数量在逐渐减少,而省部级教改课题却稳中有升,表明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要求向精而尖的趋势发展。
表8-8 2009-2013年度省部级、校级教改课题立项一览表
2009-2013年度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一览表 |
年 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立项课题 |
21 |
20 |
23 |
20 |
22 |
重点课题 |
1 |
2 |
3 |
1 |
1 |
一般课题 |
20 |
18 |
20 |
19 |
21 |
2009-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立项一览表 |
年 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立项课题 |
50 |
66 |
72 |
29 |
30 |
重点课题 |
20 |
24 |
21 |
14 |
15 |
一般课题 |
30 |
42 |
51 |
15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