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先生创办陶业学校之经过概述 张 骏 一、总述 张老校长单名浩,字犀侯,江西省新建县人氏(祖籍云南省),生于1876年,即农历丙子年五月初二。其青年时期即有工业救过之抱负,故毕业竭尽其力将我国有悠久历史、且有世界盛名之陶瓷业导入科学之途径,开创了我国陶瓷业史之新纪元。 校长之父亲在清末时官居一品,任安徽省巡抚(即执掌全省行政)多年,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此乃张家世代之家风),不幸于执政时逝世。当时夫人手边仅存有纹银二百余两而已,校长兄弟辈多人尚属年幼,夫人乃贤惠主妇,精通国学,崇尚礼教,检朴勤勉治家。校长幼年时亦曾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念过四书五经,也经过初试及第。虽然老校长生长于诗书世家,惟其早有独特抱负,1901年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为江西省第一批赴日本之留学生),吸收科学知识。在东京选择了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即东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为“东工大”)的窑业系。该校当时有八科系,均为推动日本工业之重要学科,而其窑业系为当时全日本仅有著名科系,该校之毕业生执日本工业界之牛耳,在日本工业界有优异之历史,有如美国之MIT(即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之剑桥大学在英美工业界有相等之声望和重要性。 老校长早有预定计划,欲振兴工业,当以工业革命救国为目的。终于将历史悠久,举世盛名之中国陶瓷器产品,从只知所以然之经验制作方法,改用科学方法,彻底革新改良,并创立学校培育专门科技人才,推广而发扬光大。 二、创办学校的概况 老校长在日本学成毕业后,于1906年返国,当即与事业家康达先生合作(可称为技术与资金合作)创办瓷业公司,设厂于鄱阳及景德镇,以新科技制造并改良成品。1910年兴办省立陶业学校、建校于鄱阳县(饶州府)城内西南隅之高门的高望地区,与瓷业公司相毗邻,可给学生至工厂实地学习之便。初时仅建筑约两万平方尺木造二层楼校舍一栋,型式新颖。楼上右侧为教职员办公室,休息室及会议室,左侧为成绩陈列室,学生宿舍及饭厅等。楼下分别有:物理、化学特别教室及普通教室。试验室有:分析室,原料配合室。成瓷室有:辘轳、压坯及堆雕室等。画图教室有纸画与瓷画之分。 校舍前面为园圃及运动场,后面相距二百余尺之处,有老校长亲自设计建造之倒焰式八门长方形煤窑一座,另附有学生实习之小型试验窑,玻璃试验窑及红炉(彩烧炉,在景德镇习称红炉)等高温设备。而且均系先配好舍当之耐火材料,制成所需温度之耐火砖而建造者。校舍左侧设有淘泥场,成坯场,干燥场等设施。创办之初,定名为“陶业学校”。近于高等职业学校之性质;采用小班制,以培植专精技术人才为原则。注重数、理、化等学科,聘有优良之数、理、化教员。校长亲自教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之技术人员。至1913年学生班次增加,校务渐繁,乃邀请当年在东工大毕业之同系同学邹如圭(字洁珊)分担专门学科之课程。是时学校已俱规模,学生人数亦增,乃另建学生宿舍及扩充校舍,并于浮梁县(景德镇)设立乙种分校(类似初级职业学校),三年毕业,以培植成瓷与画瓷之技术人才为目的。聘汤成卿为分校主任,翌年又增加校本部第一期毕业生程宗谕协助指导专门技术。迄1915年学校基础已稳固,且有继续发展可能,老校长又专程赴北京,接洽学校发展事宜,拟申请改为国立,直属教育部、定名为“国立陶业学校”。当时在北京教育界、实业界及国会议员中均有老校长留日时的同学好友。彼等均极力支持,原则已获通过,只待发表,忽因直皖战争延搁,致未果实现,殊为可惜!当老校长在北京时,诸好友皆力劝留下,在京可选择适当工作,以免办学校及工厂太辛苦。老校长的答复是:“我喜欢教学和做工,还是回去做工的好”。可见老校长之抱负与众不同。 三、学校发展概况 关于学校发展之概况,可分为学生、师资、校务三部分。 (一)学生 第一期毕业生仅八人,除程宗谕曾经一度被邀请去平津,不久因分校需人指导专门技术,电促返校在分校任教之外,其他所有第一二期毕业生均系毕业后分别应平津、山东、江浙、两广以及西北等省之邀请,前往各工业试验所或工厂担任窑业之技术与改良工作,均能胜任愉快! 本校之学生不仅来自鄱阳县临近各县市,如景德镇、余干、万年、乐平、贵溪等,亦有来自全省四方。如南昌、九江、萍乡、赣州等县市者。而且逐渐有省外学生由两广、两湖、河北、山东以至西北方之青海、新疆等边远省份而来。皆因当时本校为我国唯一新科技的陶业学校,有如日本东工大的窑业系在日本,所以青年学子不论远近皆闻道而来。 (二)师资 本校之课程除专门学科之外,重视数、理、化。创办之初,老校长亲自教授专门课程,教数、理、化者,均为资深教员,以后加聘1913年在东工大毕业之同学邹如圭分担教授专门课程,并有名画家潘陶宇教授画瓷与写意画。毕业学生经常留校为助教,如第一期的余玉田、伍礼容,吴赣为第一批留校担任指导机器压坯、堆雕,辘轳等成瓷之实验。并助理教员们做研究工作。以后则有潘荣安、张仲芝……相继担任成瓷助教,均有良好成绩的表现。1918年舒信伟(字似藩)毕业于东工大窑业系,立即邀聘来校担任玻璃、水泥等专门课程,兼长教务。1922年本校毕业生章继南(字尧谟)东渡日本于东工大窑业系毕业归来,亦留校任教。名画家潘陶宇不幸逝世后,则画瓷课程由其侄潘庸秉继任,盖潘府为书画世家。另有工笔画家范炯(字惺宇)教授工笔画。1924年又聘请日本毕业回来的本校学生江沄(笑波)为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他年青活跃,处事仔细稳重,不失为好教务人才。 是时学生人数已增,教员阵容亦已大。老校长每周教授一小时之“伦理”课程以外,全国精力指导烧窑及研究工作,邹如圭负责研究原料配合与釉药。舒信伟则专事原料分析及玻璃之研究。老校长与邹、舒两位专科教员经常联席研讨研究事项。因为自原料至烧成品,均与他们分工合作,每一步骤有密切的关系,亦即三人之研究工作为一系列的,所以必需密切联席讨论,方可得到结论,尤其最后的成果需视烧成品而评定之。每逢烧窑之日,老校长必亲临坐镇指挥,三十余小时不休不眠的督导工作,多年来从不放弃,盖景德镇的旧式烧瓷窑均用松柴为燃料,新式窑则用煤炭。而且乐平、余干等临近各县均产质地甚佳之煤,此煤之含硫量与发热量及所烧成品之陶土成分,而决定烧成之温度及氧化焰与还原焰之转换点等因素。对于烧成瓷质之优劣有密切关系。所以每次烧窑老校长必需亲自了解这些复杂的因素,而决定烧成之条件。老校长曾训练一位烧窑助手王成照,乐平县人,体格强健,能吃苦耐劳,每次烧窑必随同左右,经过长期之训练,已有相当经验,曾被平津、山东之工厂请去指导烧窑技术,均能胜任。他虽不知数理,但能诚恳切实的接受一段长时期的训练,获得了实地经验,体格强壮的,亦经常予以训练,程宗谕、余玉田等经过烧窑训练之辛苦,所以他们均为优良之工程师人员。 (三)校务 1921年改制为“江西省立甲种窑业学校”,嗣后又扩充校舍,加建砖造二层楼之教室与试验室。1927——1930年,校长系邹俊章(美麻省理工学院),同意改专科学校,决定迁景德镇,并在八股山建成三层之教学楼一座。1930年江西省政府派老校长去日本考察窑业之发展状况,订购新式机器,邀请熟练工人,回来开办陶业试验所,指导研究发展陶瓷工业。1931年邹如圭任校长,学校拆迁鄱阳。以后则由舒信伟先生接任校长,为便于学校之发展1934年迁校于九江,又增聘本人(本校毕业后去东工大,应用化学系毕业)专任理、化课程教员。翌年有事业家杜重远(东工大窑业系毕业),拟在江西开设具有规模之瓷厂,事前他请商于老校长,遂决定在九江陶校邻近设立瓷厂,定名为“光大瓷厂”,备有建教合作之便,并推荐汤大纶为工程师协助建厂(汤系1934年东工大窑业系毕业,亦在陶校担任课程)。建厂甫毕,不料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阀在卢沟桥肇事,侵略中国。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口岸,随时可受战争威胁,学校撤退至景德镇,光大瓷厂则迁往重庆。抗争胜利后的1946年,学校升为“江西省立窑业专科学校”。汪璠(字筱禅,1930年毕业于东工大窑业系,抗争期间曾主持萍乡瓷厂)任校长。关于学校升格之计划及改进之方案,他就教于前辈老校长(此时老校长已退休在家),经过详尽的研讨而作定案。 二、总论 老校长对于振兴我国陶瓷事业,实卓著勋劳,要言之,其应用科技之创见,研究改进陶瓷工业,培植专门科技人才,谋求推广发展,可谓不遗余力。又不断邀请高级新科技之后进专才,以期革新改进,发扬广大,奠定了中国陶瓷工业之基础,实有丰功伟绩存焉! 老校长兴学办厂均抱着崇高的理想原则,以严肃仁爱的态度对事对人,所以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在他老人家不断的领导陶瓷业革新改进之过程中,所有与陶瓷业界有关人氏以及学生们无不视老校长为大家长,而他老人家也确以大家长之风度领导陶瓷业之进展。若以一句话概括言之:老校长实是我国陶瓷进入新科技的革新时代开拓者,我国近代兴办陶瓷教育事业之先驱! 本文选自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1985年10月第1期 作者简介:张骏,张浩之侄,陶校毕业,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大学化学系毕业,曾回陶校任教。晚年居住美国旧金山,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