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口述 小文 晓东 整理
我的祖籍在江西省浮梁县北门方家,记得小时候,家境非常殷实,父亲方大瀛给我的印象是:个子不高、偏瘦,穿着西装,印象最深的是他会写一笔好字,毛笔钢笔大字小字都写得非常好;父亲出生于1906年6月,早年在上海杭州等地求学,学成后即回到家乡浮梁从事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我在家中排行老三,1929年9月出生于浮梁东司岭,记得小时候家中有田有地,有房有厂,但父亲为了办教育,卖光了家里的大部份财产。
民国时期浮梁县(景德镇)没有图书馆,父亲方大瀛怀着教书育人的公益之心,开始着手创办浮梁县图书馆,他把我家在现景德镇龙珠阁的房子作为图书馆馆址,将自家珍藏的图书三千余册全部捐出,这才有了景德镇图书馆馆史上记载的:“一九三六年上半年浮梁县图书馆创办,馆址设在龙珠阁,后迁至莲花塘,馆藏图书三千余册,方大赢任馆长,职员二名。馆内附设成人读书会和儿童读书会。”
还说的一件事情就是1933年景德镇开始修大马路,我父亲方大瀛在景德镇商会中带头捐款,为了筹措更多银元,他低价卖掉了家里祖传的在浮梁县洪源大港村的六十亩最好农田,全部款项捐给了当时负责筹款的商会,记得当时银元是大家敲锣打鼓由两个人抬去的,所修大马路就是现在景德镇市中心的中山路,中华路(当时叫中正路)。这两条路当时是工程巨大,1936年基本成形,直到1938年才全面完工。
在我爷爷(即方大瀛的父亲)的大力支持和鼓舞下,父亲方大瀛做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于1931年和江西浮梁县教育界名流项缦卿、冯渊、金宏度一起创办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又名浮梁陶校,学校公立私建,蔡元培先生亲自题写了校名,首任校长是冯渊先生。
第二年父亲继任校长,那一年是1932年(民国21年),父亲变卖了家产,增加了学校从英国进口的机器设备,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采取一边教学一边生产,当时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全校师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恰逢抗战时期立饰瓷(装饰瓷)的销路不好,为了提高陶校的美誉度,民国29年(1940年),陶校以父亲方大瀛的名义,赠送了一件瓷器给蒋介石,现有实物在江西博物馆,这件瓷器集中当时陶瓷学校所有的名家智慧,体现了景德镇当时最高的陶瓷艺术水平。从此以后学校的生源师资都渐渐好起来,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工作量非常大,父亲方大瀛相当的劳累也相当高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驻扎了国民党部队伤病员一万多人,每天都有从九江安庆方向转来不少的伤病员,当时每个家境较好的景德镇人家里都安置有一到三名伤病员,记得当时国民党部队有个军长叫陈万仞的,四川人,可能是父亲贡献较大的缘故吧!他亲手写了一块牌匾感谢我的父亲,其实当时景德镇所有的工商业主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景德镇的马鞍山就是埋葬国军阵亡将士的地方,军长陈万仞写了一个大大的木牌,“战士鲜血祖国之花”。在这样的战争形势下能够振兴景德镇陶瓷,开办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生产出好的瓷器出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现在想想我应该非常敬佩我的父亲,敬佩那一代人。
父亲在陶校的2件小事:
父亲平时对自己的行为要求特别严谨,案牍劳形,有时要工作的很晚才睡,以至于早晨起来依然满脸倦色,这是母亲会立即吩咐家人准备热水让父亲沐浴,因为按父亲意思:精神是可以传导的,不能将不好的状态带到学校,带给师生。所以,我早上起来,只要一看见家人在清理洗浴用品,就知道父亲昨夜工作得很晚才休息。
另外,父亲虽在外多年,却有个喜好携带零食的习惯,口袋里经常放些坚果之类的零食,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自然知道了,所以只要是父亲代课,总会有胆大的学生笑嘻嘻地伸手,父亲就会从口袋里抓出一把放在该学生的桌上。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在聊家常时,母亲责怪父亲零食吃的太多,我就在一边听到了这些,也正是因为父亲有爱吃零食的习惯,所以我小时候也趁机享用不少。
其实父亲的嗜好并不多,烟酒不沾,只有喝茶的习惯,在家没事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书房,欣赏老师和学生的作品,看得入神之际,甚至还会自言自语。(2014.10.09于九江)
作者简介:方正(1939年—),江西浮梁人,曾任九江市皮革塑料工业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