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思考 黄球嘏 郭建晖 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是指高等学校和企业在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定经济合同的形式,联合组成的技术、经济实体。它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机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高等学校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的实践探索,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一、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 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冲击,高等学校迫切需要改变封闭状态,加强自身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可见,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再沿用过去的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此外,高等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真正发挥高等学校智力、技术密集,学科齐全,信息灵敏的优势,服务于社会,并使自身得到发展和提高,就必须走教育、科研、生产相联合的道路。 2、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 科学技术要为生产服务,这是对科研部门的要求,如果科研人员对生产实际知之甚少,对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仅仅依靠在实验室里,在书本资料中选定项目,进行研制,其结果就很难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也难以采用。目前就有一些科研部门的成果,由于缺乏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必须走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路子,使科研部门研制出来的成果真正与生产实际的急需相吻合,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科学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还不够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束缚了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战胜对方,求得生存,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工艺设备,提高职工素质,降低产品成本,不断生产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来,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的联合,依靠高等学校给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4、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五十年代以来,在国外出现了一些围绕著名大学形成的高科技密集地区,如美国波士顿地区依靠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发展起来,沿128号公路形成科学园;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硅谷”;日本建立的筑波“科学城’;苏联建立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等,这些联合体的形成,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繁荣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世界各国都强调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都把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一些国家还制定了有关鼓励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政策法规。如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一切高等教育机关均应采取同产业、商业界协作的措施”;法国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高教更广泛的向外界开放,密切联系工商企业界”;德国要求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同经济界合作,使高等学校科研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承担更多的新任务”;日本强调“官、产、学协作”;苏联政府则决定把“实现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针和基本杠杆”。正如美国总统前科学顾问乔治·基沃思所说“……孤立地在象牙塔内进行研究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现在新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改变旧格局,填补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鸿沟”。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革命条件下,对高等教育的改革都采取了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方针, 二、促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有其现实意义 促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无论对高等学校自身,还是对教师、学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自我封闭、条块分割的弊端,使学生脱离社会、隔离生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联合,使高等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广泛的范围内求得最佳组合,使高校与企业双方更加注重办学效益,把智力投资和人才使用效益一致起来,更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促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2.有利于高等学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由于受国家财力限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学校普遍感到教育经费不足,在国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今天,也不可能一下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通过促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高校利用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咨询服务、培训人才,来筹措教育发展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现在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如有些学校国家,拨款与其创收,达到1:1或2.1:0.8,有少数学校创收超过了国家拨款。 此外,通过联合、可以增进企业对高校的了解,关心教育,理解教育,从而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3.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提高 通过组建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增加了教师接触实际的机会,更好地了解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以便按社会需要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同时,它促使教师在解决科技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接触到的反映科技、生产第一线的最新知识和信息编入教材和讲义中,使自己所教学科既能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使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改变现有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 4.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中,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保证,增加了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有益于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通过实践,有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用、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 5.有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的要素,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不能被企业所采用,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而通过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使科研、设计、中间试验、试生产和生产等环节一体化,大大缩短了从研究成果到生产应用的周期,一方面推动了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促使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课题、资金、试验手段和用武之地。 6.有利于发挥高校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学科比较齐全,各类专门的高级人才比较多,实验设备比较先进,通过和企业联合,可为企业输送各层次的专门人才,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提高企业现有职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高校还可为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咨询,搞好科技成果转让,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使企业技术进步。通过种种方式,把高校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组建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为建立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联合体的合作内容,提高其结合度,在组建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愿原则 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要在双方或各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有二种力量能对三者的联合起到推动作用。一是内在动力,由于联合可发挥各方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求得生存和发展,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二是行政推力,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力。前种力量,因同高校和企业切身利益相联系,会使高校和企业自身产生建立联合体的愿望。对后种力量则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推动力表现为对有关政策的宣传,对搞得较好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经验的介绍,提供有关信息,帮助学校或企业寻找联合对象,从中牵线搭桥并给予支持,这种推动力是必要的;如果这种推动与各方的愿望相矛盾,那么,学校与企业是不能接受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问题上不能搞“拉郎配”,不能用行政手段生拼硬捏。 2.互惠互利原则 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必须使参加联合体的各方都能分享到联合的好处,各方要发挥所长,互相补充,满足各方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在联合体中实现的必要条件。高校与企业联合后,它们的利益已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联合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各方协作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各方的互惠互利,其中某方的物质利益就会受到损伤,它们进行联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能否体现互惠互利原则,是联合体发展的关键。 由于各种联合体的具体情况不同,收益分配关系比较复杂,很难找到一种标准的分配模式,要做到互惠互利,主要依靠联合体各方的平等协商,真正做刭联合、联利、联心、真诚合作。 3.生产教育合理性原则 所谓生产教育合理性,是指联合的过程要与生产、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这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联合各方的互补性。即此方所长,正是彼方所短,通过联合,取长补短,形成联合体的综合优势。高校通过企业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依靠高校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二是技术水平的先进性,联合体所采用的技术能够比一般生产企业更先进,能使参加联合体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也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宏观经济合理性。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不但要从高校、企业和联合体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其合理性,而且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其合理性,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只有充分体现这种生产教育合理性,才能充分发挥现有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四、加快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和改善。 加快高教体制改革的步伐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使得高校内在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出来,各高校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中央在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已经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落实,而且还应逐步扩大,使高校在执行国家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职能,应由直接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进一步向高等学校放权、分权。 制定有关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重要性,并强调要促进其发展,但迄今为止,尚无完备的政策和法规对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具体操作中缺少行为准则,高校在联合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常感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高校也无法制定出适应本校具体情况的实施办法。因此,要尽快制定出有关发展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政策和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加强对联合体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把联合体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原则、制度、办法加以法律化和规范化,对高校和社会经济各部门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作出明确的规定,使高校开展联合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 3.高校应加深对组建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认识和管理,克服轻视联合的思想和作法,认真贯彻和落实对高校开展横向联合的指示和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校的实施和管理方法,要把推进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新问题,对较重大的项目做好必要的协调工作。 由于高校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著作和论文撰写,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等传统偏见的影响较深,存在着对技术开发工作重视不够,对技术开发的成果尊重不够。因此,在联合体成立后,高校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重视应用研究,保持开发的后劲,使联合体得以巩固和持续发展,一些联合体建立后流于形式,正是学校不能持续地对生产方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研究成果的结果。 4.完善联合体内部利益分配的协调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中的高校和企业隶属关系不同,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联合体中产生一些摩擦和内耗,如在合办研究机构的问题上,企业投资建立的设施、购置的仪器设备,在产权归属上往往认识很不一致;又如在成果转让收费和收益分配方面,学校往往要求一次性支付或从销售额中按比例分成,生产企业则坚持逐年从利润中提取,诸如此类的矛盾,不仅影响了联合体的形成,也影响了联合体的巩固和发展,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利益分配过程中平等互利的基本准则,杜绝相互侵占的经济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上不断调整利益分配,从而达到利益合理分配的境界,同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5.高校与企业双方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要以诚相待,着眼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努力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友谊。在联合体中,由于厂校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要注意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合作,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促使联合体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如果联合的各方互不信任,貌合神离,各打各的算盘,就很难建立起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联合体,联合体机构也形同虚设,也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成绩。 高校要注意发挥人才科技的优势,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列,使提供给企业的都是有发展前途、可供开发的课题,研制出的产品都是适应市场需要的更好更新的产品。这样的联合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如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这样的联合体是决不会维持长久的。 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中,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大都得到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我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完全应该并更有条件对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持,促使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本文选自江西工科高教研究 一九九一年第九期